【淘汰赛第一轮对阵:何锋(a组) vs 何伟强(g组)】
何伟强。这个名字他有些印象。来自东部沿海某市刑侦支队,比何锋年长几岁,在业内以“卷王”着称,据说对案卷资料的啃噬能力极强,擅长从海量信息中构建极其详尽的嫌疑人活动轨迹和社会关系网络。风格扎实,甚至有些刻板,但极少出错。
一个典型的“数据流”对手。这与何锋自身的风格有重叠之处,但侧重点不同。何锋更注重逻辑模型的构建和推演,而何伟强则长于信息的铺陈与勾连。
这是一场“硬数据”与“强逻辑”的碰撞。对何锋而言,这比面对一个天马行空的对手更棘手,因为双方在方法论的基础层面有共通之处,胜负将取决于谁挖掘得更深,推演得更缜密,谁的“网”织得更密,更能捕捉到那条隐藏的“鱼”。
何锋没有停留,径直回到宿舍。他需要绝对安静。关上门,隔绝了走廊里隐约的脚步声和议论声。
他在脑中快速过了一遍何伟强可能采用的分析策略:必然是逐字逐句扫描案卷,不放过任何笔录中的细微矛盾,穷尽所有监控点位的时间戳,交叉比对每一个通讯记录的基础信息……这是一种体力与耐力结合的打法,旨在用信息的完备性碾压对手。
何锋的优势在于更上层的架构能力。他不能陷入何伟强的节奏,去比拼谁找到的细节更多。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抓住案件的核心矛盾,构建起一个能够解释大部分异常现象的模型,然后用关键证据去填充和验证这个模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第二天上午9时,何锋坐在考试房间的电脑前,终端发出清脆的提示音。
案件资料包下载完成。而沉重:《“7·12”系列连环纵火案》。
何锋深吸一口气,点开了文件。
案件发生在五年前的一个内陆工业城市。七个月内,连续发生五起纵火案,目标均为废弃或半废弃的工厂仓库。火灾造成一名流浪汉死亡,经济损失重大。现场勘查提取到多种助燃剂残留,引燃方式雷同,判断为同一人或同一团伙所为。但现场遗留物证极其有限,监控覆盖缺失,案件悬置至今。
资料包内包括:五起火灾的详细现场勘查报告、尸检报告(仅第一起)、大量的现场照片(焦黑的断壁残垣、扭曲的金属架)、周边环境勘查记录、以及厚达数百页的初期排查笔录——对附近居民、工厂前员工、社会闲散人员的询问记录,内容繁杂,充斥着无用信息和可能的遗漏。
八小时,从这片信息的灰烬中,找出那个纵火者的影子。
何锋立刻投入工作。他的手指在键盘和触摸板上飞快移动,双眼如同高速扫描仪,过滤着信息。他没有像何伟强可能做的那样,一头扎进笔录的海洋,而是先快速浏览五起案件的现场报告核心摘要,寻找共性与差异。
助燃剂均为廉价的汽油,来源无法追溯。引燃点都选择在仓库内通风较好、易于燃烧且不易被及时发现的位置。时间均选择在凌晨0点到4点之间。
共性明显,是典型的系列纵火特征。但差异点呢?
何锋的目光停留在火灾规模上。前三起火灾燃烧面积相对可控,后两起,尤其是第四起和第五起,火势异常猛烈,几乎将整个仓库焚毁。是助燃剂用量增加了?还是环境因素?
他调出现场照片,仔细对比。注意到一个细节:前三次现场,废墟中能找到相对完整的、未被完全烧毁的某些特定物品,如半截木桌、扭曲但形状尚存的铁皮柜。而后两次现场,尤其是第五起,几乎所有物品都化为灰烬或严重熔毁,燃烧极其彻底。
这不符合常理。即使助燃剂用量增加,在开放式仓库环境中,燃烧也很难如此均匀和彻底。除非……燃烧时间更长,或者有特殊的燃烧条件。
何锋立刻翻看消防队的灭火记录。记录显示,后两次火灾的报警时间相对更晚,消防队抵达时火势已难以控制。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燃烧彻底性的差异。
一个念头闪过。他重新检视助燃剂分析报告。报告提到,所有现场都检测到汽油成分,但未对汽油的具体型号或添加剂进行深入分析(当时技术条件有限)。
何锋切换到城市地图,标注五处起火点。位置分散,但都在老工业区范围内。他尝试寻找地理上的规律,但并未发现明显的线性或环形分布。
时间线呢?他列出五起案件的准确日期,间隔不规则,最短两周,最长两个月。看不出特定周期。
他暂时放下宏观分析,开始潜入细节。打开第一起火灾导致流浪汉死亡的尸检报告。报告简单,死因吸入性灼伤,体表有挣扎和爬行痕迹,指缝中有少量烟尘和织物纤维,纤维成分常见,无法溯源。
但何锋注意到一个被忽略的点:尸检提到,死者胃内容物发现少量未完全消化的、成分可疑的肉类残渣,当时未做毒理分析(因案件性质初步判断为纵火,非投毒)。
这肉是哪里来的?流浪汉的食物来源不稳定。是巧合,还是与纵火者有关?
他立刻转向厚厚的排查笔录。这次,他有了明确目标:搜索与“食物”、“施舍”、“肉类”相关的关键词。这是一个枯燥且希望渺茫的过程。
时间过去两小时。何锋揉了揉发涩的眼睛。终端上,代表何伟强的状态指示灯显示为“持续分析中”,显然对手也正在资料堆里奋战。
突然,何锋在第三起火灾发生前三天的一份询问笔录中,找到了一个不起眼的记录。被询问者是附近一个独居的老人,提到案发前几天晚上,似乎看到一个“黑影”在废弃仓库附近徘徊,还隐约闻到“一股烧东西的味儿,不像是烧垃圾,有点香,像……像烤糊了的肉?”
烤肉的香味?在废弃仓库附近?
何锋精神一振,立刻以此为线索,反向搜索所有笔录中关于“异味”、“香味”、“烧灼气味”的描述。又花了一个小时,他在第四起火灾案发后的一份走访记录中,找到另一个居民提及,火灾前几天,路过那个仓库时也闻到过“怪味,有点像电线皮烧着了,又有点油腻腻的香。”
两条微弱的信息,指向了纵火前可能存在“预热”或“准备”行为,而且可能与“燃烧肉类”有关。这极其反常。
何锋将这条线索与燃烧彻底性的差异联系起来。后两次火灾燃烧更彻底……是否因为燃烧物不同?纵火者在前三次是试探,后两次才加入了某种特殊的、能产生更高温度或更持久燃烧的材料?比如……含有油脂或其他化学成分的有机物?
他再次审视现场照片,聚焦于灰烬。在第五起火灾的某张远景照片角落,他发现了一小片颜色与众不同的灰烬区域,呈现不规则的亮白色。他放大图片,像素变得模糊,但那种亮白色在周围焦黑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兀。
是某种金属燃烧后的残留?还是……
何锋调出物证清单。清单上只记录了提取到的明显物证,如烧毁的锁具、残留的汽油容器碎片等,并未提及这种特殊的灰烬。可能是当时未被重视,或被认为无关紧要。
他假设,那种亮白色灰烬是关键。如果纵火者在后两次火灾中加入了某种特殊燃料,那么这种燃料的来源可能成为突破口。
他将搜索范围扩大到全市范围内,与“特殊燃料”、“化工原料”、“废弃油脂”相关的企业、作坊、甚至非法交易点。同时,重新梳理五起案件的时间线,寻找纵火者行动轨迹与这些地点可能存在的关联。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时间只剩下四个小时。
何锋的额头渗出汗珠。他构建了一个复杂的交叉比对模型,将时间、地点、可疑气味报告、特殊灰烬特征、以及潜在燃料来源地全部纳入其中。
模型运行需要时间。他利用间隙,再次快速浏览了所有现场报告中关于现场入口痕迹的描述。纵火者是如何进入这些废弃仓库的?破坏门锁?还是另有其道?
报告显示,入口处痕迹不明显,多数门锁为老旧挂锁,被暴力破坏,工具痕迹粗糙,无法提供有效信息。但何锋在一份补充勘查记录中发现,第二个起火仓库的一个偏远角落,有一扇通风百叶窗有轻微变形,上面提取到半枚模糊的、沾有油污的指纹,但因质量太差,无法入库比对。
油污指纹……这让他联想到之前“烤肉”的气味和可能存在的油脂类助燃剂。
模型的初步结果开始显现。一个模糊的轨迹浮现出来:纵火者的活动范围,与老工业区边缘的几个小型私人废品收购站和一家早已停业但设备未完全清理的化工作坊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时间上,每次纵火前,这些区域附近都有夜间活动的报告(但未引起重视)。
尤其是那家化工作坊,曾少量生产过某种工业用润滑脂,其不完全燃烧可能产生高温和特定颜色的烟雾或残留。
何锋将化工作坊定为重点怀疑对象。他需要找到更直接的证据,将纵火者与这个地点联系起来。
他重新审视那半枚油污指纹。如果指纹上的油污能与化工作坊的原料或产品成分匹配……
但时间不够他申请复杂的成分比对分析了。他必须基于现有信息做出最终推断。
何锋开始撰写侧写报告。他推断纵火者为男性,年龄在30-45岁之间,对老工业区环境极为熟悉,可能有在此区域的工作或生活经历(尤其是与化工、机械相关)。心理动机并非单纯破坏,可能带有某种扭曲的“净化”或“仪式感”(与燃烧肉类等异常行为相关),后期升级为更彻底的毁灭(使用特殊助燃剂)。其作案能力逐步提升,显示有预谋和学习过程。核心建议:立即重新勘查那家废弃化工作坊,寻找纵火者可能遗留的痕迹或物品;对附近区域的夜间活动加强监控;并案侦查,重点排查有化工背景、且行为孤僻或有情绪问题的人员。
报告提交。时间刚好用完。何锋长长吐出一口气,感觉大脑像被掏空。
他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终端屏幕上,对手何伟强的状态也刚刚变为“已完成”。
结果如何,未知。何锋知道自己抓住了一些不寻常的线索,但推理链条中存在假设环节。何伟强的报告,大概率是四平八稳、细节饱满但可能缺乏突破性的。